Sunday, March 29, 2015

一針一珠『鞋』情懷

繡珠鞋——Baba Nyonya的傳統鞋子,象徵高貴的身份地位。
BaBa Nyonya時期,只有家族富裕的人家才會購買繡珠鞋或自己縫製一雙
因為以前的珠子是比較貴而且都是從外國進口所以在價錢上難免是較為高。
根據老闆的說是,5、60年代的珠子是從德國進口的,所以只有富貴人家才負擔的起。,

     

這位就是檳城唯一承包做鞋模和鞋板的繡珠鞋老闆——陳國柚先生。(用Uncle來簡稱)

Uncle本身並非Baba-Nyonya,他說小時候因為家裡環境不是很好
所以16歲就到表哥的工廠工作。那個時候其實Uncle也只是一個學徒,只是學做鞋板而已。當時工廠有一位做繡珠鞋的奶奶,所以Uncle就向奶奶學習繡珠,在與做鞋板的能力結合,這樣就是里里外外都是一人包辦的鞋子。
學成後,Uncle就自己一個人出來打拼。
於2000年的時候,開了人生第一件繡珠鞋的店面。
那時候Uncle也不是很精通繡珠,當生意來的時候Uncle會請那位教他的老奶奶幫忙繡。
那個時候Uncle弄一雙繡珠鞋都需要花時3個月的時間,因為繡珠鞋最難的部分就是繡珠,
當時的客源都是屬於富有的夫人們,認為只有繡珠鞋才能襯托高貴的氣質。





以上兩幅是Uncle學生的作品,但是Uncle並不稱呼他們為學生,他們只是Uncle太太的朋友。
而且仔細一看這兩幅繡珠圖的手工活真的很細。
Uncle說道現在他所用的珠子都是他妹妹在新加坡買回來的,
因為只有新加坡的珠子才有如此的細小,而且這些珠子是從日本進口到新加坡的。
繡珠鞋如此的貴就是在於繡珠的手工活,用色多和圖案複雜的繡珠都是比較昂貴,
就如上圖的繡珠圖,用色多而且圖案有點複雜,相對的價錢會比較貴
據Uncle說道繡珠鞋之所以貴是在於繡珠圖的手工活,在科技不發達的時期需要人手繪畫及測量,所以需要2個月半才能完成。
然而現在也需要一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但是在繪畫和測量方面就有了電腦幫助,省不少時間。


上圖是100年前的手工,是Uncle奶奶的繡珠鞋。Uncle說道那時候的手工更加細緻而且不容易脫落。他說這個繡珠圖的針線是交錯在珠子內,這樣技術於現在是很難找到的,而且現在也沒有人可以做到這樣細緻的繡珠圖。

之前所收集的資料並不齊全特別是圖片,後來再去補拍了幾張Uncle店面的照片。
Uncle的店面在Armenian Street(打銅仔街)就在姐弟騎腳車壁畫的隔一間店屋而已。
2013年時期有經過這間店但只是在門外看看,沒想到因為實習的關係讓我有機會可以訪問到Uncle,而且Uncle的人也超級Nice的。
他有耐性的回答我很多問題也不斷的告訴一些新資料。







在店內你也可以看到繡珠鞋的製作方法和歷史


去補拍的時候恰好看到Uncle在為一雙鞋重新做模
Uncle就告訴我這雙鞋的繡珠圖是一位中五男生自學自縫而右圖的繡珠圖就是他的作品
Uncle說道以一個中五學生自學來說,他縫的很不錯了
而我就感嘆中五時候的我並沒有找到自己真正想要學的技術,就渾渾噩噩活到23歲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Uncle說道之前已經完成了,卻因老人家覺得太鬆的關係所以重新弄過。


以下圖是Uncle工作的桌子

下圖就是用來做鞋模的模型,而有些人的腳板較為特殊也是為其設計的模型。
這也是Uncle專有的技術,他所作的鞋子都是依據每個人的腳型而作,也意味著每個人的繡珠鞋都是獨一無二的。


對陳國柚先生來說沒有徒弟繼承他的手工才是人生中最遺憾的事情。
他的兩位兒子都有屬於自己的興趣,雖然他太太的朋友向他學習繡珠,但是卻沒有學習到做鞋板的技術。
在訪問的過程中,不難發現Uncle的感嘆,他一直在感嘆這樣的手工活很快就會隕落。
很多時候我們都沒有看到需要被珍惜的東西,反而專注在沒必要的事情上。
繡珠鞋雖然需要很長的時間完成,但是從Uncle的身上可以看到他對繡珠鞋的執著的精神。
也許繡珠鞋的價錢昂貴,當中的心思時間卻是這些價錢都買不到的。

這是訪問陳國柚先生的影片

Friday, March 13, 2015

第一次·記者會

在檳城古蹟信託會實習的新體驗——第一次參與記者會
還沒有真正參與記者會的時候,
腦子裡就會想像回想電視劇這樣大場面和很多人在爭鋒的發言。
但是事實證明幻想只是幻想(哈哈哈哈哈)
古蹟信託會召開記者會的目的是為檳城賊仔巷(Lorong Cheapside)的6屋居民被迫遷移發聲。


在數十年前,“賊仔巷”名稱的由來是因為這個地方擁有許多販賣賊贓的攤子。
多年以後,這巷子也成功轉型成為“五金中心”,擁有許多老顧客。
雖然每次去Chulia Street的時候都會經過Lorong Cheapside,但卻沒有真正走入這個巷子看看。
走入巷子的時候,才了解自己錯失了多少的風景
在那兒彷彿是另外一個小世界,大大小小的五金用品都可以這個巷子找到。
不難發現賊仔巷的五金店商家們較多都是年邁的老人家而且他們在這裡也生活了很久了。



\
然而如今的他們卻要面對遷移問題。
去年的時候賊仔巷的居民都接獲業主要求與12月在租約到期後,收回產業的律師信。
因為該6間老屋都是屬於同一個地契,也就是說業主一次性要把6間老屋都收回,另作他用。
本會主席邱思妮呼籲檳島市政局、檳州政府及產業業主,積極與租戶展開對話,並且尋求途徑,以解決喬治市世遺區內租戶面對遷移的迫切問題,防患於未然。(摘錄自光華日報,2015年3月11日)
雖然前幾天就知道居民被迫遷移的問題,當我親身參與這次的記者會,聽著主席不斷指出檳島世遺區有些地方的租戶被迫遷移,但是當局卻沒有對此作出正面的關注。




 後記:
也許在場的我第一次參與記者會還是懵懂而且也沒太多注意了解關於這樣遷移問題的嚴重性。但我跟著記者們去做訪問的時候,聽著老商家說出他們在這裡的一切,說道收到業主發的律師信時的心情,還是對往後日子的無望感。之前有聽到志工說道Chulia Street(牛干冬)的四間店屋的租戶被迫搬遷的時候,只是單純的認為古蹟區被破壞了,並沒有認真想到那些在店屋裡生活了十多二十年的居民的煩憂和問題。
檳島入遺後,雖然帶給這個城市繁榮但同時也讓這城市失去了本質,一個古樸的本質。
檳島本來是一個充滿各種古樸景色的地方,讓被世俗塵埃沾染的人們可以休息。
一個充滿老情懷,人情味的地方,因為發展而變得商業性、漸漸失去了人文特色。

Thursday, January 29, 2015

百年·教堂

為了做訪談所以我開始在檳城街頭走走
然後我的視線就被這間教堂所吸引,因為這件教堂很宏偉而且擁有百年歷史
為了認識這間教堂,我就毫不猶豫地進去跟負責人做一次訪談。


                                第一次訪談還是懵懵懂懂的,居然忘了詢問負責人的名字
但是他人也非常好,不斷告訴我很多宗教知識而且也有耐心為我講解教堂的歷史及設計。


       在1786,Father Arnold Garnult受到Captain Francis Light的邀請來檳城創建天主教教會。
當時候的教堂也是以木材質來建成,而教堂的正式名稱“Church of the Assumption”是Father Garnualt在1787.8.15再次回來檳城的時候命名的。剛開始的時候,Father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教育工作,他為孩子們提供教育,而教學時所用的媒介語的馬來文。與其同時,Father也創辦了一間小學院,為15到20歲的年輕人提供教育。

現在就來看看這百年歷史的教堂設計——
教堂裡有很多肖像,而且每個都聖經裡的故事
負責人告訴我們,教堂把這些故事重現是為了讓教徒明白耶穌的精神
同時也可以讓他們感恩耶穌。


這個是耶穌的爸爸——約瑟


這座處於教堂的中心點,負責人並沒有很明確的告訴我關於這牆門的故事
所以我只好默默跟隨他到其他肖像。


這位是基督耶穌
負責人叫我認真的看耶穌的心臟是不是外露出來的
他說到這其實是要表達耶穌愛世人的心是可以毫無保留的展現出來
而且也讓世人明白耶穌也是跟人一樣,可以感受人間疾苦及問題


這位是耶穌的媽媽——瑪麗
其實負責人說道瑪麗的時候就開始帶有一點宗教意識來說
他說道其他基督徒認為瑪麗是一個凡人,怎麼可以生出耶穌如此偉大的人物。
對此,我只是默默的聆聽並沒有多加任何的評語。


負責人說在牆上也雕刻了基督耶穌為世人受苦而死後復活的故事
這雕刻是為了提醒教徒時時刻刻記得基督耶穌為世人所受的苦
撇開宗教意識的問題,單純欣賞教堂的設計及雕刻就發現很多手工都很細緻的作品,
設計師把聖經重要的故事用一個肖像或雕刻呈現出來,那種千言萬語用一種肖像的呈現性是很強的。


門外的兩個天使手中會放一些水
是讓門外的教徒進去祈禱錢可以洗淨心裡的污跡或身體外的靈
從門外拍進而看,這教堂真的非常宏偉而且可以容納1000多人
設計都是百多年前的前人所建設,所以保存了其他教堂沒有的歷史感和復古感。


我想這是第一間教堂還保留的百多年前的禱告房,直到現在還是仍被使用
雖然我每次看禱告房都是從TVB的戲劇還是外國電視劇,這次第一次親眼看到就覺得WOW!!



此外,這件教堂也是第一間使用Organ的教堂
這樂器完全是純手工製作,而且只有英國的技術師才懂得怎麼清洗和照顧
在前幾年的時候,英國的樂器技術師就來教堂拆除及運去英國修理
Organ所演奏出來的音樂雖然我無法聆聽,但是據負責人而言這音樂是宏偉美妙的
也許有機會真的要去聽聽這聲音。

後記:
無可否認,天主教的教堂在歷史的痕跡中保留的一席的位子
與其同時,也保留百多年前的原貌和樂器,讓Father和教徒們可以享受主的愛
然而,這教堂的建築及設計都是值得讓人停留腳步一一欣賞
姑且不論是否天主教或基督徒,我都認為宗教地方都是可以讓身心得到一個休息的地方
以一種平常的心態來看看這建築物,這地方,就發現不一樣的心境。=)

Sunday, January 25, 2015

拼湊祝福的碎布

小時候,嫲嫲就為我們縫製一張百家被,雖然那個時候不懂為什麼嫲嫲要縫製這樣難看的被單。長大後,自己真正去了解後才明白當初自己的是多麼的無知。可能是這樣原因,百家被對我而言存一種說不出的情素。

『百家被』在古代中國時就已經出現在民間,這是在中國早期的社會裡所形成的一種習俗。據說當家中的初生小孩一滿一百天時,父母親就會到各家各戶或親朋好友家中拜訪,以收集一些布料,將它們拼接在一起縫製而成的,寓意孩童在百家庇蔭下健康快樂的成長(轉載於雪花百家被-百度*http://baike.baidu.com/view/10865868.htm*) 
此外也有不同的百家被由來的說法,就好比說古代贫穷的家庭裡因為無力負擔貴價棉被而从各家收集碎布缝制后给小孩子,希望孩子可以快高长大。但無疑的“百家被”就是象徵祝福,由長輩傳遞給後輩的祝福,更甚就是一种默默的守護。

因為我在PHT實習的因緣,讓我有機會在檳城古蹟街頭走走看看。
在檳城街頭走著走著就看到了這間『14號生活館』店外掛著"百家被"
無疑的這引起了我莫大的興趣
讓我停下腳步,企圖從店外的『百家被』找回屬於吾之情感。

進入店內就不難發現以『百家被』概念設計的物品,重點全是手工縫紉
為了了解更多關於『百家被』的點滴,就有點冒昧打擾了正在準備開店的Desmond
訪談之下,才了解Desmond與『百家被』的緣由......
原來店主Desmond長期定居在上海而店是由妹妹打理
有時間才回來看看檳城看看『百家被』


Desmond告訴我們他對百家被有很深刻的情懷,
在小時候,外婆都是親手縫製百家被給他
那時候的他也許不明白“百家被”的意義何在,但是這卻是與外婆之間的唯一的聯繫所以他特別鍾情於百家被。
他說:“百家被也許不算是什麼特別的物品,但是確實老一輩或者70年代前後的珍貴回憶。”
此外他也提及在2013年的喬治市遺產日以『百家被』為主題,
遺憾的是雖以“百家被”為遺產日主題但卻沒人真正了解百家被的意義。



百家被概念的手提袋
話說當初他縫製“百家被”是為了不想花錢買門簾遮陽光所以才縫製“百家被”當門簾。
他說雖然當初的原因是為了當陽光而縫紉百家被
隨著古蹟區越來越多遊客,他認為必須讓遊客在古蹟區得到不同的回憶
眾所皆知,“百家被”是老一輩人的手工,中年一輩人的回憶
也許現在的老人沒有縫製百家被給孫子們,甚至新一代新生也不懂何為“百家被”
當他們來到檳城古蹟區,奶奶看到小時候的手工;孫子們看到不曾接觸的“百家被”。
所以Desmond特意在門外的“百家被”下置放了兩張用碎布佈置的椅子供遊客可以坐下拍張照
是新鮮感也罷,是回憶也罷,只是希望能把這微不足道的祝福祝愿傳遞給遊客們。

http://lovehistorylovesimple.blogspot.com/

這張是店外的擺設,可以很清楚看到兩張椅子一直都會在那兒等待尋找回憶的人們來坐坐。
雖然我對“百家被”的回憶是模糊的,是不清的。
但是我可以很深刻的體會到“百家被'意義,因為我也曾收過那屬於我和奶奶之間的回憶。
現在的年輕人也不了解什麼是”百家被“,也不明白為什麼是”百家被“?
我這裡也許不能明白說什麼是”百家被“,但是我可以分享對”百家被“的回憶,對它的感覺,屬於它的意義。
店主Desmond到現在也是會縫製“百家被”,但是元素上只是單一以四方個可以在顏色就做出不同的改變。

”百家被“由不同碎布縫製而成,裡頭充滿都是婆婆給我們晚輩的祝福。
以前的老人家都是親手縫製,一針一線把心意都放在針與線裡,而這祝福這回憶是永遠的珍藏在曾經披蓋過“百家被”的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