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rch 29, 2015

一針一珠『鞋』情懷

繡珠鞋——Baba Nyonya的傳統鞋子,象徵高貴的身份地位。
BaBa Nyonya時期,只有家族富裕的人家才會購買繡珠鞋或自己縫製一雙
因為以前的珠子是比較貴而且都是從外國進口所以在價錢上難免是較為高。
根據老闆的說是,5、60年代的珠子是從德國進口的,所以只有富貴人家才負擔的起。,

     

這位就是檳城唯一承包做鞋模和鞋板的繡珠鞋老闆——陳國柚先生。(用Uncle來簡稱)

Uncle本身並非Baba-Nyonya,他說小時候因為家裡環境不是很好
所以16歲就到表哥的工廠工作。那個時候其實Uncle也只是一個學徒,只是學做鞋板而已。當時工廠有一位做繡珠鞋的奶奶,所以Uncle就向奶奶學習繡珠,在與做鞋板的能力結合,這樣就是里里外外都是一人包辦的鞋子。
學成後,Uncle就自己一個人出來打拼。
於2000年的時候,開了人生第一件繡珠鞋的店面。
那時候Uncle也不是很精通繡珠,當生意來的時候Uncle會請那位教他的老奶奶幫忙繡。
那個時候Uncle弄一雙繡珠鞋都需要花時3個月的時間,因為繡珠鞋最難的部分就是繡珠,
當時的客源都是屬於富有的夫人們,認為只有繡珠鞋才能襯托高貴的氣質。





以上兩幅是Uncle學生的作品,但是Uncle並不稱呼他們為學生,他們只是Uncle太太的朋友。
而且仔細一看這兩幅繡珠圖的手工活真的很細。
Uncle說道現在他所用的珠子都是他妹妹在新加坡買回來的,
因為只有新加坡的珠子才有如此的細小,而且這些珠子是從日本進口到新加坡的。
繡珠鞋如此的貴就是在於繡珠的手工活,用色多和圖案複雜的繡珠都是比較昂貴,
就如上圖的繡珠圖,用色多而且圖案有點複雜,相對的價錢會比較貴
據Uncle說道繡珠鞋之所以貴是在於繡珠圖的手工活,在科技不發達的時期需要人手繪畫及測量,所以需要2個月半才能完成。
然而現在也需要一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但是在繪畫和測量方面就有了電腦幫助,省不少時間。


上圖是100年前的手工,是Uncle奶奶的繡珠鞋。Uncle說道那時候的手工更加細緻而且不容易脫落。他說這個繡珠圖的針線是交錯在珠子內,這樣技術於現在是很難找到的,而且現在也沒有人可以做到這樣細緻的繡珠圖。

之前所收集的資料並不齊全特別是圖片,後來再去補拍了幾張Uncle店面的照片。
Uncle的店面在Armenian Street(打銅仔街)就在姐弟騎腳車壁畫的隔一間店屋而已。
2013年時期有經過這間店但只是在門外看看,沒想到因為實習的關係讓我有機會可以訪問到Uncle,而且Uncle的人也超級Nice的。
他有耐性的回答我很多問題也不斷的告訴一些新資料。







在店內你也可以看到繡珠鞋的製作方法和歷史


去補拍的時候恰好看到Uncle在為一雙鞋重新做模
Uncle就告訴我這雙鞋的繡珠圖是一位中五男生自學自縫而右圖的繡珠圖就是他的作品
Uncle說道以一個中五學生自學來說,他縫的很不錯了
而我就感嘆中五時候的我並沒有找到自己真正想要學的技術,就渾渾噩噩活到23歲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Uncle說道之前已經完成了,卻因老人家覺得太鬆的關係所以重新弄過。


以下圖是Uncle工作的桌子

下圖就是用來做鞋模的模型,而有些人的腳板較為特殊也是為其設計的模型。
這也是Uncle專有的技術,他所作的鞋子都是依據每個人的腳型而作,也意味著每個人的繡珠鞋都是獨一無二的。


對陳國柚先生來說沒有徒弟繼承他的手工才是人生中最遺憾的事情。
他的兩位兒子都有屬於自己的興趣,雖然他太太的朋友向他學習繡珠,但是卻沒有學習到做鞋板的技術。
在訪問的過程中,不難發現Uncle的感嘆,他一直在感嘆這樣的手工活很快就會隕落。
很多時候我們都沒有看到需要被珍惜的東西,反而專注在沒必要的事情上。
繡珠鞋雖然需要很長的時間完成,但是從Uncle的身上可以看到他對繡珠鞋的執著的精神。
也許繡珠鞋的價錢昂貴,當中的心思時間卻是這些價錢都買不到的。

這是訪問陳國柚先生的影片

Friday, March 13, 2015

第一次·記者會

在檳城古蹟信託會實習的新體驗——第一次參與記者會
還沒有真正參與記者會的時候,
腦子裡就會想像回想電視劇這樣大場面和很多人在爭鋒的發言。
但是事實證明幻想只是幻想(哈哈哈哈哈)
古蹟信託會召開記者會的目的是為檳城賊仔巷(Lorong Cheapside)的6屋居民被迫遷移發聲。


在數十年前,“賊仔巷”名稱的由來是因為這個地方擁有許多販賣賊贓的攤子。
多年以後,這巷子也成功轉型成為“五金中心”,擁有許多老顧客。
雖然每次去Chulia Street的時候都會經過Lorong Cheapside,但卻沒有真正走入這個巷子看看。
走入巷子的時候,才了解自己錯失了多少的風景
在那兒彷彿是另外一個小世界,大大小小的五金用品都可以這個巷子找到。
不難發現賊仔巷的五金店商家們較多都是年邁的老人家而且他們在這裡也生活了很久了。



\
然而如今的他們卻要面對遷移問題。
去年的時候賊仔巷的居民都接獲業主要求與12月在租約到期後,收回產業的律師信。
因為該6間老屋都是屬於同一個地契,也就是說業主一次性要把6間老屋都收回,另作他用。
本會主席邱思妮呼籲檳島市政局、檳州政府及產業業主,積極與租戶展開對話,並且尋求途徑,以解決喬治市世遺區內租戶面對遷移的迫切問題,防患於未然。(摘錄自光華日報,2015年3月11日)
雖然前幾天就知道居民被迫遷移的問題,當我親身參與這次的記者會,聽著主席不斷指出檳島世遺區有些地方的租戶被迫遷移,但是當局卻沒有對此作出正面的關注。




 後記:
也許在場的我第一次參與記者會還是懵懂而且也沒太多注意了解關於這樣遷移問題的嚴重性。但我跟著記者們去做訪問的時候,聽著老商家說出他們在這裡的一切,說道收到業主發的律師信時的心情,還是對往後日子的無望感。之前有聽到志工說道Chulia Street(牛干冬)的四間店屋的租戶被迫搬遷的時候,只是單純的認為古蹟區被破壞了,並沒有認真想到那些在店屋裡生活了十多二十年的居民的煩憂和問題。
檳島入遺後,雖然帶給這個城市繁榮但同時也讓這城市失去了本質,一個古樸的本質。
檳島本來是一個充滿各種古樸景色的地方,讓被世俗塵埃沾染的人們可以休息。
一個充滿老情懷,人情味的地方,因為發展而變得商業性、漸漸失去了人文特色。